四、蘇軾哲學的特色

四、蘇軾哲學的特色

以上從“道”論和“性”論兩個方麵概述了蘇軾的哲學。他的哲學思想當然還有其他的內容,但論“道”論“性”是比較純一地談哲學,其他內容則要在具體的政治、經濟、文藝等問題上體現出來,隻好放到以後的章節中介紹了。這裏談一談蘇軾哲學思想的幾個特色。需要說明的是,此處的“特色”是從其哲學思想的概貌上講的,至於具體觀點上的特色,則從他的觀點與宋代各家哲學(尤其是程朱理學)的異同上可以看出,上節已隨文分析了。

從蘇軾哲學的概貌上看它的特色,約有四端。

第一是它呈現出整合儒釋道三教的博大氣度,和在此基礎上直探本原的理論勇氣。

籠統而言,宋明道學的全部內容,都是整合三教而來的。隻是有的哲學家公開承認,有的則諱言之,而蘇軾兄弟不但公開承認,而且還有不少明確倡導整合三教的文字。這樣明確、公開的態度,其意義不僅僅是比遮遮掩掩的態度更顯得胸懷磊落,而有更重要的一層:既然倡言整合三家,則三家的理論、主張都成為有待批判吸收的曆史遺產,那麽,就不能以引述權威論點的方式進行論斷,而必須從研究現實的事物中直接得出合理的結論。思想不是從聖賢那裏承襲而來,必須麵對事物本身,直探其本原,也隻有這樣,道學才能從儒家經學中脫胎,成長為真正的哲學。在蘇軾以前,歐陽修已經對正在形成中的道學提出這樣的要求。他反對割裂經文以曲成一說,努力把他的理論建立在自然的常理和人之常情上麵。僅此而言,歐陽修對道學的貢獻就遠在“宋初三先生”以上,因為他擺脫了對經典、權威的依傍,而令宋學的主導精神——理性精神凸現出來。蘇軾整合三教,直探本原,正是對此理性精神的發揚。他為宋學奠定了一種典型的議論風範:引發經旨,貫通釋道,擘畫事理,據理自斷。宋人都承認蘇學長於“議論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雖然南宋人多把這“議論”引向了撰作儒家經典的講義方麵,但以蘇軾為代表的“議論”風範畢竟最能體現宋學的理性精神,比它在程朱理學中的曲折表現更見純正。清人黃體芳序葉適《習學記言序目》雲:“水心之書,其說經不同於漢人,而其於宋亦蘇子瞻之流。”[502]這同宋人王淮說“陳(亮)是蘇學”[503]一樣,看到了浙東事功學派繼承蘇軾“議論”的底蘊。明人呂坤《注陰符經題辭》曰:“餘注此經,無所依著,不儒,不道,不禪,亦儒,亦道,亦禪,而總歸之淺,非有意於淺,言淺即說深也。”[504]他所謂“總歸之淺”,就是不求依著三教,而求直斷事理。可見蘇學的“議論”精神在後世仍有繼續。

當然,直斷事理並不意味著對三教哲學遺產的放棄,而恰恰是批判地繼承。宋明道學雖皆整合三教,但細察之,則各家學說於三教中所取舍者各有不同。蘇軾哲學的情況如何呢?我們認為,他在天道觀、人性論上,取自道家、道教哲學的較多。他自稱對佛理不算精通,而於《莊子》卻大有會心,他用的一些概念如“大全”、“靜”、“虛”等,就來自《莊子》。實際上,他的關於“自然”方麵的思想,即認為“道”、“性”是“自然的”的思想,幾乎可以說是道家的,因為他雖然通過研究《周易》來論述“道”,但卻拋棄了《周易》賦予天道的某種精神性,如“天尊地卑”等(而“尊乾卑坤”正是朱子《周易本義》的重要論點之一),這就更接近於道家的天道觀了。從曆史上看,在中唐儒學複古運動興起的同時,思想界也存在著另一個思潮:李筌注的《陰符經》及不知何人偽托的《關尹子》出現了[505],《玄真子》《無能子》亦相繼問世,直到五代時,還有南唐譚峭的《化書》,後蜀彭曉的《周易參同契通真義》,而終南山上的陳摶也留下了幾張神秘的圖書。這分明是道家、道教哲學伏於中唐以來的思想界中的潛流,到陳摶以後還深刻地影響了宋代的道學。這個潛流中有兩個方麵很值得關注:一是與激烈的社會批判相結合的,毀棄虛偽的禮教,而提倡自然天道,研究自然科學與理勢法術;二是道教的修煉術從“外丹”轉向“內丹”,這到北宋張伯端的《悟真篇》就更顯得清晰了。宋代道學雖自謂儒家哲學,卻最終認了陳摶做祖師,就是因為宋儒不能局限在“道統”論中談“道”的權威性,而要把禮教論證為與自然天道相統一,“道”必須是“自然的”。所以,通過陳摶的影響而匯入宋代道學的這股道家、道教哲學之潛流,實際上成為道學在天道觀方麵的重要內容,即“自然之道”的思想。蘇軾的天道觀顯然是接受了這一思想而加以發展的。

在“性”論的方麵,道教的觀念對他的影響也是深刻的。道教認為世間各種元素如金、木、水、火等都各有一神主持著,人也具有這些元素,所以人體內也住著神,吞符就是用神的語文與人體內的神對話。人體內的神是很多的,主要是“五藏神”,其中又以“心”為最尊。由於體內五藏神與體外五行神是相通的,所以經過內省式的修持,“念心思神”,可以與神合一。在這個基礎上,“內丹”理論所訓的“性”概念,是五藏神或更多的體內神的綜合性,雖然可以認為“心”是其核心,但這個“心”也不純指思維,而是包含著物質性的(也許可以稱為一種“生命元素”,兼具物質性與思維內涵),用理學的話來說,是“理”、“氣”不分的。把“心”、“性”理解為萬理之總匯的純粹“理體”,是佛教哲學的觀念,道教所修持的不是這“理體”,而是生命(一個嬰兒)。這樣看來,程朱理學的“性理”接近佛教觀念,而蘇軾的“性”接近道教觀念。說蘇軾是一個道家、道教色彩很濃厚的思想家,大致是不錯的,相對來說,佛教對他的哲學的影響,要弱得多,雖然總體上他是三教兼取的。

蘇軾哲學的第二個特色,是與上述第一個特色相關的。既然他在“道”、“性”概念上基本采用了道家、道教哲學的說法,那麽如何把它們與禮教相聯係,就是他的理論的關鍵部分了。在這樣的論證中,他的理論就顯出思維方式上的一個特色:對“全”的抽象把握。

在很大程度上,抓住了“全”,也就抓住了蘇軾思想的精粹。他的“道”概念是自然的“全”,他的“性”概念是一切生命形態(人情)的“全”,這是他對道家、道教哲學講的自然之“道”、生命之“性”的進一步發展。而且,這“全”也是聯結“道”、“性”與禮教、“善”的關鍵,這在上一節中已分析過,不必再贅述了。因為“全”才是“善”,所謂“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”[506],他就有充足的理由為多元化進行辯護,而明確地反對任何形式(激進或保守)的獨裁、獨斷傾向,成為他的思想中最積極的因素,也是整部宋代哲學史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中最光彩奪目的亮點。同時,我們也應看到,雖然他反對“道”與“性”“本善”的觀點,而把“善”看作“道”的“繼之者”,但他並不忽視“善”,從某種意義上說,他對“善”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,即“善”不但是一種價值,還必須具有“完美”(“全”)的意義。當他說“道”的“全”就是“善”時,考慮到“道”本身就是對自然之“全”的概括,那麽也可以說“道”對於人的當然的意義就是“善”,從而,人們履“道”的行為必然是“善”的。所以,在“全”上麵,實際寓含了“真”、“善”、“美”一體的觀念。

通過“全”而把“真”(自然之“道”)導向“善”,使蘇軾哲學有了它的第三個特色,即實踐精神,也就是前人說的“推闡理勢”、“多切人事”[507]。

在宋代,有些人認為三蘇是縱橫家、《戰國策》派,除了指他們的文風有似於《戰國策》外,也指他們的議論看似不主一理,正說反說都振振有詞,比如蘇軾《策斷一》對唐太宗征高麗之事加以肯定,而《代張方平諫用兵書》則否定之,蘇洵《幾策·審敵》稱揚晁錯“為一身謀則愚,而為天下謀則智”,蘇軾《晁錯論》卻嚴責其“務為自全之計”,等等。宋人的原則性很強,他們在認定王安石的主張全屬謬誤的同時,對他能把這“謬誤”堅持到底卻都深表讚賞,覺得這樣才有“名節”,而對於三蘇的“自相矛盾”的議論,就詆為縱橫家。實際上,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否定縱橫家,是指其趨利背義,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一麵,若論其剖析事理,體察情勢,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主教條,則即便對儒家來說,也原有可取處。蘇軾“立朝大節極可觀”[508],不能說他趨利背義,而所謂“自相矛盾”的議論,無非是針對不同的事勢,從不同角度而言的結果。因為他認為“道”的“全”即萬物各當其理、天下之所同安才是“善”,所以他不同意從一家的原則、教條出發去藥毒天下,而主張胸無成見(“無心”)地順應萬物本身的理勢,順應人情民心、公論士望(王安石所謂“流俗”)而行事。這就保證了他的論事每能從實際出發,論史也能針對當前的時弊,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立說。當然,也就難免會有“自相矛盾”、前後異致之處。大致說來,宋代那些學者型的政治家,在居家讀書與出而應世的前後,多會有某些不一致的言論,隻是蘇軾善於“議論”,每立一說都要辯白得堅不可破,所以其矛盾處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罷了。然而,若謂其“議論”有縱橫家之優長則可,若說他是一個縱橫家,則不然,因為從大處講,他並無趨利背義之病。故黃庭堅為他辯護雲:“至近世,俗子亦多謗東坡師縱橫說,而不考其行事,果與縱橫合耶?其亦異也!”[509]在蘇軾門人中,黃庭堅最有自成一家的獨立意識,也最不憚於批評蘇軾,但他也是最深刻地理解了蘇軾的人生和思想的。

對於“道”之“全”的強調,也給蘇軾哲學帶來第四個特色,即把道學帶向審美的方麵。

由於“道”本身是一個概括了自然之“全”的概念,那麽,從知性上說,除非窮盡了一切,否則不能認識到“道”。但窮盡一切是不可能的,所以蘇軾在他著名的《日喻》[510]一文中,提出了“道可致而不可求”的命題。什麽叫作“致”?蘇軾說:“莫之求而自至,斯以為致也與?”他舉例說:“南方多沒人,日與水居也,七歲而能涉,十歲而能浮,十五而能浮沒矣。夫沒者,豈苟然哉?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。日與水居,則十五而得其道。生不識水,則雖壯,見舟而畏之。故北方之勇者,問於沒人,而求其所以沒,以其言試之河,未有不溺者也。”這是說,無論如何了解沉浮的原理、遊泳的要領,也並不能真正學會遊泳,而“日與水居”的人則自然而然會有很好的水性。那說明了什麽呢?一方麵,隻有在切身的實踐中,才能真正“得於水之道”,僅僅“求其所以沒”之理是不夠的;另一方麵,得水之“道”是一個人的身心自然地契合於水的境界,而不是從認知的角度可以求得的。確實,這種自然契合的境界有著不可言傳之處,不能由一個人教會另一個人,而隻能讓另一個人在不斷的實踐中一朝豁然體會到。就是說,有關於“道”的知識雖可“求”得,但真正獲得“道”之“全”,最後一步是“莫之求而自至”的。這裏有一個從有限到無限(“全”、“道”)的超越,是知性不能負擔的,要以全部身心去體“道”,才能躍入自由的境界。這樣,根本地說,體“道”之“全”是一種審美活動。

然則,人將如何體“道”之“全”(即“致道”)呢?如果知性的努力不能通向“道”,那似乎就要靠直覺的提升了。蘇軾確實有一些近乎直覺論的講法,如謂“求物之妙,如係風捕影,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,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”[511]。他又以學佛為例來說明:“學者以成佛為難乎?累土畫沙,童子戲也,皆足以成佛,以為易乎?受記得道,如菩薩、大弟子,皆不任問疾。是義安在?方其迷亂顛倒流浪苦海之中,一念正真,萬法皆具;及其勤苦功用,為山九仞之後,毫厘差失,千劫不複。嗚呼,道固如是也,豈獨佛乎!”[512]這是說關鍵在於一念頓悟,便可直覺“物之妙”而“了然於心”,“萬法皆具”,得“道”之“全”。這是直覺論。不過,凡文藝水平高的人多會有一些近乎直覺論的講法,似亦不足以便斷其為直覺論者。在關於人如何“致道”的問題上,蘇軾還有近於莊子“心齋”的講法。莊子論“道”是蘇軾最感默契的,故其“致道”之法也為蘇軾所吸取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雲:“唯道集虛,虛者,心齋也。”意思是說,虛靜之心,是“道”之所集,即謂心處虛靜才能體“道”。蘇軾有詩雲:“至人悟一言,道集由中虛。心閑反自照,皎皎若芙蕖。”[513]這是把頓悟直覺與“心齋”之法結合了起來。但我們應該記得,保持心靈的虛靜,原是蘇軾“存性”之說的內容,虛靜是由“性”之“貞”產生的,它也將產生“明”,去辨別物之真偽、事之是非,俾能正確地應物而動。故“心齋”之法,不僅是為了直覺,也是為了知識的積累。在《送參寥師》詩中,蘇軾說:“靜故了群動,空故納萬境。閱世走人間,觀身臥雲嶺。鹹酸雜眾好,中有至味永。”[514]這就把“心齋”與認識實踐、人生體驗相結合了。同時,蘇軾是不離開事物的具體規律來言“道”的。比如談寫作,他認為領會了“道”,“了然於心”了還不夠,還要“了然於口與手”[515],這就不能忽視技藝方麵的修煉,“有道有藝,有道而不藝,則物雖形於心,不形於手”[516],故他的主張是“技、道兩進”[517]。可見“致道”之法必須伴隨著技藝的提高,即不能脫離對事物的具體規律的掌握。舉例來說:“嬰兒生而導之言,稍長而教之書,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,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……及其相忘之至也,則形容心術,酬酢萬物之變,忽然而不自知也……以是為技則技疑神,以是為道則道疑聖。”[518]此是“技、道兩進”而至於自由境界了。綜合以上直覺的解悟、知識的積累與技藝的提高諸方麵來看,我們認為,蘇軾在“致道”的方法論上,應是一種體驗論。體驗隻能來自親身的實踐,在體驗中包含著直覺的提升、知識的增長與技藝的進步,最後是全身心地與“道”融合,“相忘之至”的自由境界。“鹹酸雜眾好,中有至味永”,體驗的根本要旨在於審美感受的提煉。

如果我們對於蘇軾“致道”的內涵及其方法的理解是不錯的,那麽,蘇軾確是把道學帶向審美的領域了。這是為韓柳以來的道學思想開辟了一個新天地,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。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,蘇軾留下了很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具有完整理論形態的哲學美學,故我們將另辟章節探討他的美學思想,這裏隻是說他的“道”論具有通向審美方麵的特色。

哲學的根本任務是“究天人之際”,以“道”論和“性”論為核心的蘇軾哲學,確實是在“究天人之際”之中,建立起來的自具特色的一家之學。從哲學史的研究來說,闡明它的特色,也就揭示了它的價值。我們這裏概括的四端,也不過是淺略的嚐試。

相关推荐

恋舞ol激活码怎么得
beat365唯一官网

恋舞ol激活码怎么得

📅 06-30 👁️ 4475
tbc外域哪里矿多及分布地点(最佳采矿路线图与金钻掉落地点)
365足球平台是合法的吗

tbc外域哪里矿多及分布地点(最佳采矿路线图与金钻掉落地点)

📅 07-07 👁️ 5334
梦幻西游老王在哪个区
亚洲365bet投注

梦幻西游老王在哪个区

📅 07-18 👁️ 520
如何切换电脑屏幕的界面 切换电脑屏幕的界面方法【详解】
对讲机充电器去哪里配+ 查看更多
365足球平台是合法的吗

对讲机充电器去哪里配+ 查看更多

📅 07-02 👁️ 8354
7-11洗照片價格完整攻略:價格、品質、店家比較&省錢秘訣
嚬的解释
亚洲365bet投注

嚬的解释

📅 08-07 👁️ 816
10年奥迪q5值多少钱?
365足球平台是合法的吗

10年奥迪q5值多少钱?

📅 06-28 👁️ 1377
如何判断一家足浴店有没有特殊服务?
365足球平台是合法的吗

如何判断一家足浴店有没有特殊服务?

📅 07-01 👁️ 92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