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颜色开始变深、变浑浊、变红,或颜色变淡但尿量异常,那就要警惕了。很多肾病早期不痛不痒,就是靠尿液发现的。
颜色变深,有时候是水喝少了,但也可能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。
肾脏在排除代谢废物时会集中尿液中尿素、肌酐、尿酸等成分,这些物质过多,颜色会发黄甚至橙黄。
如果不是脱水状态下出现这种情况,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肾小球滤过障碍。
2020年一项对高血压人群的调查中发现,晨尿颜色偏深者,eGFR值<60 ml/min/1.73㎡的比例高出正常颜色组约28%。也就是说,尿色暗不一定是喝水少,很可能是肾脏在代谢时压力太大。
再一个是泡沫尿。正常尿液排出时可能会有一点气泡,但几秒钟就会散。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泡沫细密、稳定、不易消退的情况,这说明尿中蛋白含量过高。
肾小球滤过屏障一旦受损,血浆蛋白会大量漏入尿中,这种现象叫蛋白尿。大量研究显示,蛋白尿是判断肾病早期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。
尿液中白蛋白的含量越高,预后越差。不是靠经验判断,而是直接测尿白蛋白/肌酐比值,超过30mg/g就不正常,超过300mg/g就属于肾病范畴。
颜色变红,是很多人最恐慌的表现,但并不是所有红色尿都是血尿。
比如吃了甜菜、火龙果、某些抗生素,会让尿液偏红。但如果排除饮食和药物干扰,尿中含有红细胞,那就要分清是哪种情况。
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红细胞,就是血尿。有的来源于膀胱或尿道,有的是肾小球。
肾小球性血尿常常伴随管型、蛋白,肉眼不一定看得出,但一旦出现反复的肉眼血尿,就要马上做肾功能筛查。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IgA肾病等常以血尿起病。
颜色变得特别清,像水一样,也不是好事。很多人以为尿清就说明排毒好,其实可能是浓缩功能减退。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下降,就会出现大量低渗尿。
这在糖尿病肾病、间质性肾炎、慢性肾衰等病中很常见。
一次性排出太多水,会带走电解质,造成低钠、低钾,表现为乏力、心悸、肌肉跳动等非特异性症状。
尿越清不一定越好,特别是尿量明显超过2500毫升/天的,就属于多尿状态,需要警惕肾浓缩功能障碍。
尿液异味变化也是一个信号。氨味过重说明尿素分解加快,可能是细菌感染;
甜味则可能是糖尿病;有些人尿中带鱼腥味、发霉味,可能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酮体、胺类物质排出。
这些异味不是靠主观感受,而是需要做尿常规、尿培养进一步判断来源。
特别是尿有臭味伴尿频尿急时,要检查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或慢性肾盂肾炎。肾脏长期感染是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常见诱因之一。
尿中有絮状物、沉淀、絮状白色片状物,也可能是感染、结石、尿蛋白或尿中盐类结晶析出。
这种变化经常出现在清晨第一次尿液中,因为夜间浓缩效果强,更容易析出结晶物质。
若合并有肉眼可见的结晶、灼热感、腰痛等症状,需考虑是否存在肾结石或泌尿道结晶代谢紊乱。
长期高尿酸状态下,草酸钙、尿酸盐等晶体容易析出,对肾小管有直接刺激作用,诱发肾间质纤维化。
还有一种情况常常被误解,是排尿间断性。不是前列腺的问题,而是膀胱压力调节、神经传导紊乱造成的排尿反射不稳定。长期如此会造成膀胱残尿多、尿液回流,增加肾盂压力。
压力升高会反过来伤害肾单位结构。排尿困难、尿不尽并不仅是泌尿道问题,也可能牵连到肾小管排泄机制。
特别是糖尿病患者,容易出现神经性膀胱,表现为尿频、尿急、夜尿多,但每次尿量不多。这类人需要同时做泌尿系统B超和肾功能检测。
很多人觉得肾病来得慢,吃点药能拖住,其实肾脏代偿能力强,早期不容易出问题,一旦指标异常常常已经发展较深。
比如肌酐升高到150umol/L以上时,肾功能可能已经下降了一半,但症状可能还很轻微。
而在此之前,尿液颜色、成分、排量早就给出了信号。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注意。
尿检是最简单、最便宜、最直接的方式。很多单位体检只测尿常规,但如果能加测微量白蛋白、β2微球蛋白、NAG酶、尿钠尿钙等指标,会更早发现异常。
特别是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患者,更应该每3~6个月做一次尿液监测。肾病不是一天形成的,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。把尿液当成健康的窗口,是防病的第一步。
如果尿液表现正常,是不是就能完全排除肾脏疾病?
不是。尿液表现正常只能说明暂时没有明显功能异常,但并不代表结构上没有早期损伤。
一些高滤过状态的患者,早期尿蛋白正常,但肾小球滤过率过高,长期会加速肾小球硬化。
还有些病变,比如肾小管酸中毒、轻型链病肾病、早期糖尿病肾病,尿液常规未必能查出来,需要更敏感的指标才能发现。
所以尿液是第一步,不是全部。真正的预防是定期、系统、多指标的评估,而不是靠感觉或一次尿色判断。
只有把肾脏当成一个动态系统来监控,才能在最早的阶段把问题揪出来,给身体多一点余地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[玫瑰][玫瑰][玫瑰]
参考资料
[1]于海洋,程治平.尿液颜色浅析[J].西藏科技,2015,(11):36-37.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